悼念 | 中国钟表协会张遐龄局长逝世,他将一生献给钟表
关注:1205  发布时间:2022-07-12  作者: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来源: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讣 告

  中国钟表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理事长张遐龄局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7月8日4时35分逝世。告别仪式定在7月12日(周二)上午十点,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张遐龄局长是钟表行业奠基人和成就卓越的领导人。1972年担任轻工业部一轻局副局长起,主持我国钟表行业工作,是钟表行业杰出领导人。曾主持钟表工业顶层设计和全国布局,建设重点企业,组织行业技术攻关、装备引进、组织时钟、手表统一机心设计、协调推广;对我国钟表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

  愿逝者安息,家人节哀顺变。——中国钟表协会  2022年7月9日




  张遐龄,1935年出生,辽宁铁岭人,成长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和光学工学院精密仪器系计时器专业,高级工程师。历任轻工业部钟表工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开津手表厂技术员,轻工业部一轻局钟表处科长,手表赶超瑞士工作组组长,轻工业部一轻局(后改为日用品工业局)副局长,轻工业部行业管理指导司副司长(正局级),轻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钟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钟表协会、中国缝纫机协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消费品组成员,国家科委轻工一组成员,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轻工业出版社日用机械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钟表》、《中国缝纫机》、《中国自行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等职。

  曾主持机械手表全国统一机芯设计,试制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工作,规划、实施中国手表工业主要厂家普遍扩建和新建工作,领导并主持了钟表、自行车、缝纫机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及有关行业四个五年生产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编译在《世界钟表史》一书,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日用机械分支,并参加了《机械钟表生产手册》一书编写,任编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在不断发展前行,中国的钟表业在祖国的成长轨迹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五六十年代,手表工业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税收,创造了那个一表难求的黄金时代,而七十年代由盛而衰的低潮却奇迹般的从南中国掀起新浪。张遐龄是正是中国现代钟表史中涌现的一批忠于理想和事业的人物之一,他们是见证者、推动者也是捍卫者。

青春挥洒在列宁格勒

  毕业于北京一中的张遐龄曾立志考入北大历史系,梦想成为一名传记作家。但命运却将这个醉心历史的青年学子推向了一个未知的人生。


  50年代中,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中国要派员到苏联的所有大学学习所有的专业技术。高中毕业的张遐龄在高考后就被选送至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学习语言,半年后,这批成绩优异的同龄人踏上了到苏联求学的专列。7天7夜,从中国的轨道换乘异国的列车,张遐龄从此走上了这条一直向前的人生道路。

  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工学院隶属苏联海军部,共设有三个大系,无线电、光学和精密机械,各系又细分了如雷达、遥控、陀镙、计算机、测量、计划时仪器等很多专业,是当时苏联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学校之一。张遐龄就是精密机械系计时仪器专业2名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将在这里度过5年半的求学时光。

  异国生活的新奇感很快就被限苦的学习取代了。虽然赴苏前有语言集训,但真正的投入生活,大家却发现书本上学到的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距离是如此的巨大。吃饭,去食堂点菜看不懂菜单,查字典也没有用,因为很多日常用语还没有被收入字典;看病,盲肠炎说成了“香肠疼”,结果医生开了一堆酵母片。除了闹一堆笑话外,听不懂老师讲课成了这批留学生学习上的最大障碍,通常是老师说20句,中国学生才记了1句,而且还不太明白意思。同学们纷纷找当地的同学帮忙记笔记,下课后中国学生全都要抄笔记,翻译笔记,然后理解消化。当时,苏联的教育体制下,学习量特别大,留学生们基本上是晚上12点睡,早上6点起来,全天的精神都非常紧张,不到半年,长期过量的脑力劳动让10%的同学患上失眠症。部分同学不堪压力,无法继续靠药物维持精力而只能选择退学回国。

  如何缓解压力,同时又能够尽快解决语言问题?!一个同学提出假期跟苏联同学一起去劳动,能锻炼身体又有收入,关键是能深入参与苏联人的生活,提高交流能力。苏联规定大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个月的农业劳动,会有一些报酬,类似国内的勤工俭学。但中国留学生参加军训和劳动都不是强制的,可以自由选择。劳动的地点在苏联和芬兰边境,工作是开荒,男生砍树女生做饭,大家一起住木板房睡通铺,一天下来吃得多也睡得香,很快,张遐龄和同学治好了失眠症,语言也突飞猛进。返校后不再需要向同学记笔记了,听课的障碍逐渐消除,加上经常和洗衣房的老太太聊天,张遐龄已经能够用俄语进行思维。

  “其实我们当时也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国内一边倒的宣传让我们认为苏联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是最优秀的榜样。可去了苏联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苏联同学纪律很散漫,老师也不太管”。虽然失望,但苏联同学开朗、豪爽的性格让张遐龄们很快的喜欢上了学校、同学和列宁格勒。“他们热情、好客,与人相处真诚耿直,我们曾经看到苏联同学借钱给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 当时的苏联,是完全军事化的管理,所有的步调都整齐划一,标准化的烹饪程序,全国统一菜式、统一口味、统一时间开饭,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很高。特别是全民公费医疗,“看病住院不需要交费”让留学生们感觉社会主义真好,大家也暗下决心学成后要全心全意报效祖国。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张遐龄与所有留苏学生被召回国参加政治学习。由于大批苏联专家撤离中国,部分学习军事专业的同学不再返校,留在国内承担相关的工作。返校后,学校将各种涉及军事专业的学生调整了到了其他学校。计时仪器不算太敏感,而且其他大学也没有相关的专业,所以张遐龄等部分同学成了少数继续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工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注定了要为钟表事业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天津、烟台等老产区的时钟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5年,天津、上海开始筹建手表厂。

  1962年,张遐龄等学成回国,集中在俄语学院等待分配。国家科委的领导找他们谈话,决定仅有的两个学钟表的学生按一军一民的原则,到不同的两个领域为国家服务。当时,国家对留学归国人员特别关照,尽量根据个人意愿分配工作,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也就是要把螺丝钉拧到最适合的地方。同学牟景林本来被分配到炮兵研究所,但牟提出想到哈工大工作,立即被批准。牟景林教授曾任哈工大精密系教研室主任,后筹办机电学院并成为该院院长。

  张遐龄的志愿是到天津大学做老师,但最终服从组织分配到轻工业部钟表处报道,将来为国家钟表研究所工作。实际上,1963年,国家科委才正式批准轻工业部建立钟表工业科学研究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重点行业的建立、发展和管理完全是政府行为。钟表业的管理归属在中央“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的前身﹚内设的“金属制品工业局”,与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打字机等行业一起归该局管理。1956年国产手表试制成功,手表制造业兴起,原轻工业部在金属制品工业局下增设“钟表照相机处”主管钟表照相机行业。

  1962年5月,按大学生毕业到基层锻炼一年的国家规定,张遐龄被派到天津手表厂实习。他先后在天津手表厂的夹板车间、动件车间、装配车间当技术员,因为长期在苏学习,回国后,才发现对国内的工业术语一无所知,很多专业名词都要逐个对照咨询,重新了解中文的意思。

  在烟台钟厂进行的船钟鉴定项目让正准备到自动车车间实习张遐龄提前结束实习,被轻工业部派驻烟台参与项目工作,正式展开了他在钟表行业的工作生涯。随即爆发的新三反运动席卷全国,轻工业部也必然投身其中,项目鉴定工作被迫停滞了下来,张遐龄在烟台一待就是2个月。无所事事的张遐龄带着激情澎湃的学生意气,主动提出给钟厂104车间(聊城手表厂前身)的职工讲课,普及钟表原理知识,获得了工人们的热烈欢迎。同时,曾是列宁格勒代表队的运动员的张遐龄还积极的参加企业的职工体育活动,曾加盟钟厂的篮球队,代表烟台参加比赛。这段时期,他与烟台钟厂、北海舰队军品部的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95年,由于身体原因卸任中国钟表协会理事长成为中国钟表协会名誉会长,当时的换届工作会议也是在烟台举行的。张遐龄曾慨叹,他的工作生涯始于烟台又止于烟台。+

  完成第一项工作后,部里要求张遐龄回钟表处,接替钟表、照相机的管理工作,而这时,离原定一年的实习期还差三个月。当时的钟表处还没有积累任何资料,原来的负责人也调走了,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每天要接待各地的厂长、书记,了解他们的状况的需求。完全没有管理工作经验也不具备全行业规划意识的张遐龄很难理解这项工作,认为没有学以致用的张遐龄一度情绪低落,又得不到单位领导的理解,思想很痛苦。

  1964年,工作刚2年的张遐龄被直接提升到科长,这在论资排辈的国家单位影响不小。这个衷情于事业而且满腔学生气的热血青年只懂技术,不懂世故,参加会议积极发言,遇事就直接越级汇报,虽然被领导赞赏,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遐龄这个曾经又红又专的劳动模范,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由于分管钟表研究所这样的单位,张遐龄一个小小的科长挨批都提高了级别,和轻工部的局长、部长一起批斗劳动。有人提出了张遐龄所有的成绩都是假的,是个“人造模范”,这个颇具创意的外号成了他在那个疯狂年代的深刻印记。

  张遐龄到五七干校整整劳动104天后,军代表宣布把张遐龄重新分配,到西安钟表元件厂(专门生产宝石批花游丝)去工作。虽然是贬谪,但张遐龄却内心坦然,甚至很高兴自己终于能够从事钟表专业技术研究了,除了表示服从分配,他还积极申请到西安红旗手表厂工作,以便充分发挥专长。张遐龄回北京为家人办理好了随迁手续,谁料到刚刚参加完欢送会却又被领导请去谈话,原来这次分配竟然是轻工业部对张遐龄的考验,其实部里已经决定恢复他的工作,主要是观察他的态度。这个结果再次扑灭了张遐龄到企业工作的理想之焰,几年后,逐渐适应了部委管理工作的张遐龄终于安心的面对手里管理的事业,抓紧扩展视野,致力于当时国内钟表业的宏观发展。

一生纵横中国钟表业

  钟表工业是中国轻工业中实现税利较大的行业,据粗略计算,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三年,钟表工业实现税收和利润约计145亿元。张遐龄回忆当年的辉煌,不由的感慨:“当时,上海手表厂最多的一年给国家上交利税达7亿元,各个省对手表制造都非常感兴趣。现在看啊,工资涨了一百倍,但手表的价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当年计委的人说过剩,我认为工业品生产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就让想戴手表的人都能买得起手表”,张遐龄也不讳言,如今的手表产能确实过大,应该进行调整。

  1963年轻工业部提出“手表赶超瑞士”的口号,要求从速把我国的手表质量全面地提高到新的水平。张遐龄带研究所的同事成立“手表质量赶超瑞士研究小组”,先后到上海手表厂和北京手表厂参与开展研发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小组从模具设计、工具设计到加工流程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提出了各主要零部件的质量标准,较原部颁标准增加了4项,促进了中国手表质量的全面发展。

  1966年,钟表研究所正式建成。研究所最早选择在上海建所,由于后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的指示,转到云南选址,绕到四川最后定址陕西,各地手表厂将培养的一批天津大学、哈工大毕业的人才送到研究所。1978年,轻工业部同意研究所搬迁至西安市郊,由于经费紧张,张遐龄与正准备建宿舍的风雷仪表厂领导协商,根据各自的需求,用研究所原有的房产换到了部分经费。

  1969年底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钟表行业工作会议上,轻工业部提出组织统一机心设计的建议有利于企业间互相学习,互相支持,有利于元件,材料供应和市场维修。1970年3月,张遐龄负责组织领导北京、天津、辽宁、广州、西安红旗手表厂和钟表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单位派出的技术骨干成立了机心设计小组,在北京手表厂内工作。1971年9月,统一机心定型并正式在全国推广。直至90年代表末,统一机心一直是我国机械男表机心生产的主流机型。

  1975年39岁的张遐龄任一轻局负责人,成为当时轻工部最年轻的局长,主管全国钟表、自车、缝纫机的工作,一年有近四、五个亿的计划资金审批都要通过他来核准审批。

  1978年2月15日,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在参观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时指出:要以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发展电子表。轻工业部立即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电子表发展规划会,组成整机、集成电路、石英谐振器、液晶显示器件和电池等5个专题调研组,1984年2月,轻工业部一轻局再次派出张遐龄等人组织研究所和各表厂成立了石英电子表机心联合设计组,联合设计机心和其他类型的石英电子表机心的大量生产,不但供应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对张遐龄来说,一生中变换工作的机会太多了。轻工部曾几次打算调张到轻工部机械局或科技司任职,但张遐龄始终对钟表行业不舍,一一婉拒。他的想法很简单:“我的确是个特例,整个轻工业部没有一个局长干一个行业一辈子的。对我来说,学的钟表、干的钟表,对行业熟悉,对企业有感情,不愿意离开这个行业。”

  1991年,张遐龄同时担任钟表、缝纫机、自行车三个协会的理事长。有人说:张局长先保证钟表的工作,有空有时间再干其他行业的事。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扶持,轻工部党委希望张遐龄辞去所有协会职务,专职抓家电工作,任职家电办公室主任。怀着对钟表的深深感情,张遐龄同意任职但提出继续钟表协会工作,最终获得部领导的支持。谦逊平和的张遐龄高票当选家电协会理事长,他同时赢得了两个协会工作人员的热情支持。

  1995年,由于心肌梗塞造成健康问题,张遐龄辞去家电协会理事长、钟表协会理事长,留任钟表协会副理事长继续关心钟表产业的发展。


张局长为深圳市钟表研究院揭牌

  早些年,烟台市大力支持烟台北极星集团筹办钟表博物馆,对烟台怀着特殊感情的张遐龄非常感动并积极的参与,除了捐赠自己的收藏还帮助博物馆与各企业联系搜集珍品,丰富馆藏。他决定将多年来收集的新中国各个时期设计生产的纪念钟表捐赠给烟台钟表博物馆,有亚运会、抗日战争、香港回归等各时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表。其中还有中国生产的第一只细码表,这是一位参与试制的吉林手表厂的老工人交给张遐龄珍藏的,他也捐赠给博物馆收藏。

  主持全国钟表产业工作期间,张遐龄就利用业余时间翻译苏联出版的《世界钟表史》,在《钟表》杂志上连续刊载,尽可能完整的让当年的历史展现给大家。天津海鸥手表集团王德明总经理曾说过:张遐龄本身就是一部中国钟表现代史。

  张遐龄对瑞士的民族精神和在钟表、印染、军工、金融等各个方面的成就赞赏不已,也对中国的钟表业充满希望。他认为要感谢牟景林、容光文、金世久等人在钟表教育方面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哈工大、天津大学,还有各地的中专和技校为钟表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是中国钟表业向上发展的重要资源;还有一批为钟表事业奉献一生、任何艰辛都没有放弃钟表事业的企业家们都将为中国钟表史创造新的篇章。

注:文章引用《时刻Moment》杂志,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技术人才大辞典》和《中国当代名人录》。
微博推荐

热门推荐
行业资讯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 [详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详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