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烟台钟表110周年献礼(十)
《我的爷爷李东山》
关注:291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李志传  来源:美时嘉
  在隆重纪念百年烟钟110周年之际,发表烟台近代机械制钟业创始人李东山先生孙子李志传撰写的《我的爷爷李东山》,有着不寻常的历史意义,李志传先生见证了李氏家族敢为人先、实业报国的历史过程,许多史料的真伪都是首次公开发表,他积极与美时嘉钟表合作建立“李东山纪念馆”,并亲自题写馆名,表达了其家族对烟台乃至中国制钟业的支持与关怀!
 如果没有李东山先生高瞻远瞩,没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智慧,就没有当下烟台和中国制钟业的今天。
  如果没有立志于做钟的传人,钟文化引领者的美时嘉钟表胸怀大志,与李氏家族密切合作,创建了“李东山纪念馆”和“烟台钟表艺术博物馆”,就留不住百年烟钟的根。
 时代在发展,尊重历史,缅怀前辈,是每个人的良知。“东山再起·实业报国·再造钟潮”是我们新一代制钟人的责任与义务,至此,为烟台钟表110周年划上圆满的句号。



  我叫李志传,是李东山的孙子。我的祖籍是威海西南村,曾祖父名讳李昇,在村里务农;曾祖母马氏,是位杂技艺人。爷爷本名李秀桐,很多史料都称李树桐,这是不正确的。爷爷是“秀”字辈,依次是“继、志、仁……”,东山是爷爷的字。爷爷兄弟四个,爷爷排行老三。爷爷共有三房媳妇,大房是童养媳,叫立秋,五岁来到李家。二房姓邝名玛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广东人,网上误传是英国人。三房是烟台珠玑村的大家闺秀。爷爷共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长 子李继华(字典章)是继子,有六个儿子二个女儿;次子李继民,有一个儿子二个女儿。我是李典章的第五个儿子,是爷爷的第五孙。
  当年我们家的房子在现在的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新中国电影院后边,是一座二进的四合院,后院正房是二层楼,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大院门是双扇铁质门,并安装了自动关门装置,这在当时比较先进了,可惜这所宅子于前些年城区改造拆除了。从我们家出来就是德顺兴造钟厂,有关爷爷造钟的事情,大多是听父亲和哥哥讲给我听的。


李东山孙子李志传在“东山再起 实业报国 再造钟潮”高端论谈上发言

爷爷当年萌发造钟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造钟有利可图。当时国内销售都是德国“双箭”牌和日本“马球”牌时钟,爷爷的五金店销售这些钟,从中了解到利润惊人。
  二是消费市场巨大。当时能买得起钟的都是富贵人家,平民百姓买不起,若是能把售价降下来,寻常百姓家都能买得起钟,市场潜力巨大。
  三是有实业救国的抱负。1912年孙中山莅临烟台,以张裕为例倡导实业兴邦,爷爷当时在现场深受触动,促使爷爷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认识到造钟不仅仅为的是个人利益,而是抵制外邦经济侵略、实业救国、利国利民的民族大业,痛下决心开办造钟厂。


“东山再起 实业报国 再造钟潮”高端论谈

  1915年,爷爷创办了宝时造钟厂,从1918年“寳”字钟问世到烟台解放这个时期,爷爷始终坚定“利国利民”的信念,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各种营销手段,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售价等方式,最终将日本钟挤出国内市场。以“实业救国”的宗旨,以“终生保修”的承诺经营理念,精心打造的烟台钟,受到国人踊跃购买,实现了平民百姓买的起钟的夙愿,爷爷这种“实业救国”的精神和“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一直是我们李氏家族心中的丰碑,也是烟台钟表传承百年的文化精髓。


2021年7月30日,“李东山纪念馆”揭牌

  爷爷另一个可敬之处是“胸怀伟业,顾全大局”。爷爷的事业成功,合作伙伴唐功成功不可没。翻阅历史上对唐功成的简介,说是他当时是一位摆地摊的修伞匠是不准确的。听父亲讲,当时烟台已经开埠多年,很多工厂使用机器生产,唐功成是烟台有名的修理马达及电器的工匠。当时爷爷提出开办造钟厂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他建议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设备,于是爷爷出资,唐功成担任厂长兼技师,两个人创办了宝时造钟工厂,使用机器造钟,改写了中国千百年来手工造钟的历史。工厂实行了规范化的工业化管理体系,培养出中国一批精密仪器制造人才,为中国钟表工业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能爷爷他们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烟台成为了中国近代钟表的发源地,更没有想到的是经过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烟台成为了“中国钟表名城”。赞叹爷爷的雄心壮志之时,不能不敬佩唐功成爷爷对烟台钟表事业的奉献。


李东山家族成员在李东山塑像前缅怀先辈

  在宝时造钟厂取得成功之后,许多人看到了商机,纷纷投资制钟业,宝时造钟厂的技术人员也纷纷跳槽,爷爷不但不阻拦他们出去发展,反而还提供了帮助,父亲李典章对此不理解。爷爷对爹爹说:“大家都出去办厂是好事,造的钟多了,价格下来了,小日本的钟就没有人买了,咱中国人的钱不能让日本人挣”。这种朴素的民族主义精神难能可贵。于是,烟台的许多有识之士和技术人才,相继在烟台或者到全国各地开办制钟企业。我知道的在烟台有七、八家,外地的有天津北洋造钟厂,青岛时辰造钟厂,沈阳新明造钟厂,丹东大陆造钟厂,上海众中造钟厂,北京长城造钟厂,天津华威造钟厂,乌鲁木齐还有一家,名字记不得了。李东山的二太太会英语有文化,是爷爷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看到许多技术人才纷纷到各地办厂,爷爷自嘲地说:“德顺兴成‘黄埔军校’了!”二奶奶说:“黄埔军校培养的军队人才是保家卫国,你培养的工业人才是爱国兴邦。”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
  1945年,我爷爷让父亲“把厂子往南迁”,于是我父亲李典章和二哥李志政,与技师唐志成、唐绍相父子一同去上海兴办了时民造钟厂,时民造钟厂是收购的众中造钟厂,主要生产闹钟,沿用的是“众中”商标,这个厂我们家族是大股东,厂址在时民钟厂背身。又先后参股开办了亨达利钟厂和时光钟厂。亨达利钟厂是与亨达利钟表店合办的,时光钟厂是与大光明钟表店合办的,二哥李志政同时担任三个厂的厂长。后来天津北洋钟表厂倒闭,二哥买下来生产“铁锚”牌时钟。


“李东山纪念馆”馆名由李东山孙子李志传题写

  1956年实行公司合营,我父亲和二哥离开时民钟厂,父亲回家养病,后来二哥李志政去杭州开办西湖钟厂。烟台钟表的技术人才将当时先进的制钟技术传授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中国钟表工业体系,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后人称爷爷李东山是近代钟表工业创始人当之无愧。
  爷爷“乐善好施”在烟台街是出了名的,听父亲讲,亲朋好友、乡亲邻里有困难只要是找到他,都尽力相助,有的资助些钱财,有的安排到自己工厂工作,爷爷在烟台独资的厂子有锦章照相馆、德顺兴百货大楼、同志料器厂、瑞兴伞厂、升达花炮厂、金城大戏院、东莱烧锅酒厂、爽身粉厂、鞋粉厂、司的克厂(生产手杖),安排点活干还是很容易的。爷爷还入股了生明电灯公司、水产公司,上海荣氏“五燕牌”面粉公司、天津王光英父亲开设的东亚毛纺厂等企业。



  爷爷先后到德国和日本学习钟表制作技艺和企业管理,接受了西方的文明,工厂管理制度严格。他在车间四个方位的天窗上安装一片镜子,坐在二楼办公室就可以观察到车间的生产状况,逢年过节给劳动积极性高、贡献大的工人发赏钱,赏钱数目是不公开的。爷爷十分重视节约材料,有一次到车间,看到组装工序地上散落了很多M3螺丝,他不声不响地蹲下身子,一颗一颗捡起来放回工作台上,工人们面面相觑,做好了挨训斥的准备,哪知爷爷却一声不吭地转身离去,从此以后地上再也没有散落的零件。



  爷爷做事比较开明,造钟厂的伙食比其他人办的厂子都好,很多人都愿意来宝时造钟厂做工。爷爷说过:“东家赚的一分一厘,都是工人干的,对工人不好,是自断后路”。听父亲说,爷爷每年都给烟台的慈善机构——广恤堂捐款。爷爷在家中也很威严,每天早上爷爷坐在堂屋,接受晚辈请安。



  爷爷爱憎分明,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对共产党和政府忠贞不渝。日寇侵占烟台后,日伪政府官员几次出面邀请李东山出任总商会会长,爷爷均以有病为由拒绝。日寇1938年2月3日侵占烟台,爷爷当月将金城电影院改名为中华电影院,以此表达爱国之心。烟台解放后,我爷爷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了庆祝烟台解放的游行活动,还同我父亲李典章一同到市政府拜见首任市长于谷莺,于市长是我父亲的同班同学,读书的时候叫于书林,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爷爷向于市长请教共产党对工商业的政策,并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尽快恢复钟厂的生产,为解放战争出力。于市长非常关心德顺兴造钟厂当下困境,表示政府即将抽调资金支援,希望尽快恢复生产。


此照片由李东山嫡长重孙李仁宽提供

  1946年春夏之交,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写信给中共烟台市委,要求烟台组织生产一批优质时钟,作为宋庆龄先生赠送给外国友人的礼品。烟台市委将这一任务安排给德顺兴造钟厂,在李东山的安排下,工厂圆满完成了任务,没有辜负政府众望。爷爷为民族工业所做的贡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1950年,第一届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代表大会筹备召开,中央统战部发公函邀请李东山先生参加,熟不知爷爷五年前去世,烟台政府发函上报中央将派代表参加会议。我的二哥李志政在《我的爷爷李东山》回忆录中说是“李东山先生大夫人出席代表大会”是不准确的,爷爷一生的三房太太,大房是童养媳,我们称之为“小脚奶奶”;二房没有裹脚,我们叫她“大脚奶奶”,三房是烟台珠玑村的一个大户人家小姐,人长的胖,我们叫她“胖奶奶”,政府想叫“小脚奶奶”当代表,“小脚奶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女人,打怵去北京参会,但是没有代表参加无法对上交代,只好选派爷爷的四弟媳妇王广智代表李东山出席了会议,回来还在烟台做了报告。文革期间红卫兵揪斗王广智,奶奶从墙上拿下来参加大会与毛主席握手的大照片给他们看,红卫兵不相信是真的给撕了,奶奶被抓到了威海批斗,受尽了折磨。当年不管谁当代表去参加首届全国工商联大会,都是我们李氏家族的荣幸,更是烟台的骄傲。



  欣闻烟台钟表制作技艺成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李氏家族深感荣幸。从烟台钟表艺术博物馆和李东山纪念馆的藏品、展品不难看出,美时嘉钟表作为非遗保护单位,为烟台钟表传承做了大量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作,通过馆藏大量古钟文物和历史资料,将百年的烟钟技艺、烟钟文化固定保留下来,并通过传承、发展和创新,塑造了符合时代审美的烟钟新形象,在此,我代表李东山后人对“美时嘉”表示深深的敬意。烟台钟历经百年风雨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制钟人的不懈拼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国钟,一百年来日月更替,人员变换,始终没有变的是烟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情怀。烟钟的传承既有群体传承又有家族传承,我们的爷爷李东山创造了烟钟,我的父亲一辈子造钟,我的二哥李志政,二姐李志琴也都是从事钟表事业,我及下一代虽然没有参与制钟工作,但是我们一直为烟钟的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以烟台钟为题采访了我,采访视频在CCTV—9记录频道播出,“李东山纪念馆”以及“烟台钟表艺术博物馆”中的许多历史资料和文物是我们家族成员提供或捐赠的,能为烟钟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是李东山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告慰先祖的最好表达方式。



微博推荐

热门推荐
行业资讯
  在隆重纪念百年烟钟110周年之际,发表烟台近代... [详细]
  2025年全国轻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会议在青... [详细]
  • 1